
讲座题目:《易经》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
讲 座 人:张先广 教授
主 持 人:雷茜 教授
讲座时间:4月29日(周二)14:00-16:00
讲座地点:JG209 会议室
讲座人简介:
张先广博士,现任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研究教授、伦敦留学项目负责人、全球修辞学会常务理事、欧洲哲学学会执行委员。主要从事跨学科研究,研究领域涉及媒介生态学、传播理论、修辞理论与批评、翻译理论与实践、文艺理论等。近十几年涉足哲学研究,对间性论、德勒兹、弗卢瑟、维利里奥、塞尔、《易经》等有深入探索。专著《间性论探索》即将付梓。
讲座概要:
《易经》一书凝结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集体智慧,体现了审慎、顺应时势、穷则思变、知进知退的处世姿态。君子是其第二面具。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字、排列组合思维与《易经》完全吻合。卫礼贤的译本使《易经》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,荣格从分析心理学角度为该书写了序言。该版本颇受嬉皮士的欢迎。截止今日,《易经》在西方已有诸多版本,包括刘一明的《道家的〈易经〉》和蕅益智旭的《佛教的〈易经〉》,两者均为Thomas Cleary所译。林理彰、闵福德的两种译本颇有学术价值。麦克卢汉在探讨媒介理论时曾多次提及《易经》。弗卢塞尔对程序思维的论述颇能揭示《易经》的原理。Philip K. Dick在文思不畅时往往借助求卦以决定情节的走向。John Cage受《易经》的启发,在作曲时引入了随机因素。本人曾在多篇文章中对《易经》的思想进行探讨,包括《麦克卢汉与〈易经〉》、《弗卢塞尔与〈易经〉》、《焦点知识、媒介偏向与元媒介》(与Bill Guschwan合写)、《〈易经〉作为一种媒介》、《与〈论语〉的游牧性相遇》、《间性论作为未来文明的元程序》,《间性论作为一种实用哲学》,并对Roger Coe作了题为《怀特海与〈易经〉》的专访。本次讲座将基于上述认知对《易经》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作综合介绍。